#政經八百政治標記
〔 #這才不是女性主義 #政治正確的假象 〕
你是否對以下情境感到熟悉:一位公眾人物發表了厭女、種族歧視,或是既得利益者狂妄的言詞,而這樣政治不正確的言論,引起社會大眾極大的反彈,輿論導致當事人必須出面公開道歉,即使並非心甘情願?
而這樣認錯的行為總能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公眾的怒火。以為當事者學到教訓,世界上某個個體就此少了偏見和歧視,社會將變得更加友善。
然而,這樣的憤怒文化下塑造出的「政治正確」,是否真能夠代表社會正在進步?
▌面對偏見,找出問題點
以性別方面為例,當有人發表了厭女、仇女或是物化女性等之言論,首先,我們當然可以生氣,但若是僅僅停滯於此,不僅限縮了這個聲音可能影響到的範圍,更可能錯過了改善的機會。
我們要思考的是,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件事的發生?
也許是將過去被女性傷害的創傷投射到所有女性身上;也許是在未開啟防禦與過濾機制的成長過程中,無意間被一些未經檢視與省思的看法滲透;也許是在受到同樣糟糕的對待過後,不願意再釋放同理心感同身受,敞開心胸關懷他人。
▌個體不是首要問題
太多深層的原因讓我們無法將這個情況簡化為單純的偏見與歧視。
然而,這麼說也絕非在替那些人找藉口,只是,追求個體的改變並不是個有效解決困境的方式。
我們花費寶貴的時間與心力,以憤怒及批判去改變一個行事不符合我們所認同的行為準則之人,卻忽略了在此同時,同樣的人在這個社會增加的速度可能超乎我們想像的快速。
▌真正的敵人是結構與體制
厭女情結與性別歧視的現象並非存在於個體中,而是潛藏在這個社會結構裡。
我們要戰鬥的不是男性,也不是異議者,更不是那些厭女的個體。
我們要對抗的是一個造成痛苦與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很明顯地,這件事並不容易,而且這表示,即使我們很努力,也可能無法預見成功的一天,造成實質改善的速度甚至可能緩慢到讓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行動是否正確。
▌政治正確的假象無法根除偏見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要起身反抗,並持續思考:禁絕所有性別歧視的言論與笑話,就能創造一個更友善的環境了嗎?
這樣的做法不僅不代表性別歧視就此消失,還可能讓那些異議者從此將偏見藏得更深。
一味地追求每個人說話都政治正確的表象,而不去思考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些不平等言論的產生,這樣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事實上忽略了歧視現象背後所隱含的體制結構之弊病,也無助於消除異議者之間的隔閡及誤解,更可能加深社會和解的困難。
▌小結
「當女性主義者花費這麼多力氣在矯正大家說正確的語言、用正確的詞彙,同時卻花費這麼少的力氣去剖析那些概念背後的深層正當性與權力樣態,女性主義的論述早已變得空洞。」——《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
這個社會仍然不夠好,我們必須將時間與心力花在正確的方向,才能更快看到希望的曙光。
#政治 #台灣 #科普 #科普政治學 #政經八百 #大學生 #平等 #女性 #女性主義 #性別 #社會 #歧視 #政治正確 #厭女